歡迎關注中華慈善總會官方微信
在脫貧攻堅全面勝利與鄉村振興戰略深度銜接的關鍵時期,陜西省米脂縣慈善協會主動適應時代變革,以慈善幸福家園建設為載體,開創了慈善事業服務基層治理的新路徑。4年來,通過系統謀劃、資源整合與模式創新,累計建成70個慈善幸福家園,形成了具有丘陵溝壑地區特色的發展經驗,為縣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慈善動能。
構建黨政引領下的多元協同機制
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,米脂縣將慈善幸福家園建設納入鄉村振興戰略體系。米脂慈善協會深入全縣鄉村,廣泛調研,與鎮村領導班子座談,掌握村情,分類排序,按照具體情況,編制了《米脂慈善幸福家園五年發展規劃》,經縣委、縣政府審議后形成實施方案,明確“五個一”建設標準(一套領導機構、一個基金平臺、一個關愛中心、一套村規民約、一個志愿服務隊),構建起“黨委領導、政府推動、慈善搭臺、社會參與”的工作格局。
在實施層面創新融合機制:一是與民政部門建立“硬件+軟件”共建模式,民政部門負責互助幸福院基礎設施建設,慈善協會配套建設文化服務、志愿服務等軟性支撐,形成“一個園子、兩塊牌子”的集約化發展格局;二是與鎮村兩級建立“三級聯動”機制,通過縣級統籌規劃、鎮街分解任務、村級落地實施,確保政策穿透力直達基層。這種融合模式既避免了重復建設,又實現了資源效能倍增,首批建設的十里鋪、酒窯坬等10個示范村,成為全省丘陵地區慈善幸福家園建設的標桿。
探索資源整合型可持續發展路徑
面對資金短缺的客觀制約,米脂縣創新構建“四維籌資”體系:線上通過“公益寶”等平臺募集善款151萬元,線下發動鄉賢能人捐贈350萬元;協調愛心企業定向捐贈太陽能庭院燈、凈水設備等物資價值超200萬元;將傳統“三節慰問”物資向幸福家園傾斜;設立專項助學基金,優先資助項目村應屆大學生。這些資金物資的精準投放,既保障了幸福食堂、老年活動室等基礎服務,又培育了“鄉愁慈善”文化,激活了群眾參與的內生動力。
在運營模式上形成“典型引領+梯度推進”機制。選取班子強、民風好的十里鋪村打造省級示范點,其“文化養老+慈善積分”模式被全省推廣。陜西省慈善協會會長吳前進評價道:“十里鋪慈善幸福家園,不僅是米脂、榆林的典型,更是全省丘陵溝壑落后地區的典型?!迸嘤聘G坬村“鄉賢反哺”模式,退休干部李世榮帶動村民籌資30萬元建設養老服務中心。在姬家峁等村試點“時間銀行”互助養老,形成可復制的基層治理樣本。通過“培育一個、成熟一個、復制一片”的漸進策略,項目建設從2021年的10個試點擴展到2024年的70個行政村,覆蓋率達81.4%,服務范圍從助老助餐拓展到兒童關愛、文化惠民等多元領域。
推動服務供給向高質量發展轉型
隨著民生政策的持續完善,慈善幸福家園主動實施“三個轉變”戰略:在服務內容上,從物質幫扶轉向精神滋養,建立“老年大學教學點”12個,組建秧歌隊、說書團等文化隊伍46支,開展道德講堂、家風建設活動380余場;在功能定位上,從單一助餐轉向公益樞紐,整合衛健部門健康小屋、文旅部門數字書屋等資源,打造“15分鐘便民服務圈”;在服務對象上,從聚焦老年群體轉向全民共享,開發留守兒童“四點半課堂”、留守婦女技能培訓等項目,使幸福家園成為凝聚鄉風文明的公共空間。
這種轉型在實踐中催生多重效益:高渠村通過“孝善基金”建設,帶動村民自發制定贍養老人村規民約;杜家畔村將慈善超市與積分管理結合,激發村民參與環境整治熱情;小桑坪村依托幸福家園發展鄉村旅游,帶動農特產品銷售年均增長40%。數據顯示,項目村矛盾糾紛發生率大幅下降,鄉風文明滿意度持續提升,實現了慈善資源與社會治理的良性互動。
4年的探索實踐,米脂慈善幸福家園走出了一條“政府資源與社會慈善有機銜接、物質幫扶與精神滋養相互促進、傳統美德與現代治理深度融合”的發展之路。面對新形勢,米脂縣將繼續深化“慈善+”模式,在服務供給精準化、資源動員社會化、運營管理專業化等方面持續發力,讓慈善力量更好賦能鄉村振興,書寫新時代“黃土高原上的慈善答卷”。(石 青 米 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