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關注中華慈善總會官方微信
3月16日,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《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》(以下簡稱《方案》)在社會各界引起熱烈反響。這份聚焦經濟層面消費復蘇的重要文件,不僅為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,更為慈善公益力量廣泛參與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廣闊舞臺。近年來,通過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,各地將慈善公益與市場機制有機融合,探索出了一條“經濟向上、社會向善”的高質量發展路徑。
公益消費券:
善意撬動市場杠桿
公益消費券不同于傳統的政府消費券,它融合了政府與社會的雙重善意——由政府出資或提供補貼,慈善組織負責發放和管理,旨在鼓勵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服務時選擇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商家。公益消費券作為“慈善+消費”的創新模式,正在多地實踐中展現其撬動市場的潛力。
以浙江省杭州市為例,該市與多家知名慈善基金會合作,面向低收入家庭、老年人及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發放了價值數百萬元的公益消費券。這些消費券可在指定的超市、餐飲店、藥店等使用,有效提升了受益群體的生活質量,同時也為社區商業帶來了寶貴的現金流。據杭州市商務局統計,自公益消費券項目實施以來,參與活動的商家銷售額平均增長了約20%,部分小店甚至實現了翻倍增長。在全國其他地區亦有體現。廣東省廣州市慈善組織聯合餐飲企業推出“待用餐”計劃,消費者每購買一份套餐即捐贈對應金額,累計為環衛工人、外賣騎手等新業態勞動者提供12萬份免費工作餐。四川成都慈善組織與家電品牌合作,向低保家庭發放“以舊換新”補貼券,既淘汰高能耗舊電器,又帶動綠色智能家電銷售額增長23%。這些創新實踐打破了傳統慈善單向救助的局限,讓善意通過消費鏈條轉化為可持續的市場活力。
社區工坊:
困難群體變身消費提供者
社區工坊通常依托當地特色產業或手工藝,通過政府、社會組織提供技能培訓、小額信貸等方式支持居民自主創業或參與集體生產。在《方案》正式出臺前,各地已紛紛探索建立社區工坊,將慈善救助與就業創業緊密結合,為低收入人群、殘疾人等困難群體提供就業機會。位于北京市朝陽區雙井街道的“共享廚房”就是一個典型例子。這個由街道基金會孵化的公益項目,將社區閑置空間改造為食品工坊,聘請殘障人士制作手工糕點食品,再通過線上平臺銷往周邊寫字樓。如今,工坊每月穩定產出6000份餐點,不僅讓12名殘障員工獲得體面收入,更催生出“社區味道”IP —— 白領們自發在社交媒體分享美食照片,形成獨特的消費文化景觀。
類似的故事正在重構公益與消費的關系邊界。在云南麗江,非遺傳承人與公益組織合作開發“手藝振興計劃”,培訓農村婦女制作傳統扎染制品,通過直播電商打開銷路,單月銷售額突破百萬元。上海慈善公益組織打造的“星星咖啡屋”,由孤獨癥青年參與運營,獨特的藝術空間設計使其成為網紅打卡地,日均客流量達300人次。
這些案例闡釋著社區工坊模式的意義,它讓受助者成為生產者乃至創業者,從而激發其內生發展動力,實現自我造血和社會融入。這一過程不僅增加了困難群體的收入,也豐富了市場的多元化供給,促進了消費升級。
責任消費:
理念重塑商業邏輯
隨著《方案》的深入實施,“責任消費”將逐漸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。責任消費強調消費者在做出購買決策時,除了考慮價格、質量等因素外,還應關注產品或服務的環保性、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是否有利于社會公平和可持續發展。
這種被稱為“責任消費”的新趨勢,正在年輕群體中形成風尚。某電商平臺數據顯示,帶有公益屬性的商品復購率比普通商品高出40%,其中“購買即捐贈”“碳積分兌換”等功能最受青睞。為了響應這一號召,眾多企業開始調整營銷策略,積極展示其在社會責任、環境保護、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努力。例如,某頭部家電企業將產品售后服務的部分收益注入“鄉村兒童營養改善計劃”,這種“商業+公益”的嵌入式設計,使其市場份額逆勢增長8%。浙江某服裝品牌推出“舊衣新生”計劃,消費者每寄回3件舊衣物即可兌換購物折扣,回收的紡織品經處理后捐贈給山區學校,形成“環?!妗M”的閉環。某連鎖超市則推出了“本地農產品專區”,優先采購附近欠發達地區的農產品,既保障了食品的新鮮與安全,又助力了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拓展。
責任消費的興起,促使企業從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轉向兼顧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,推動了商業邏輯的深刻變革。同時,它也引導消費者形成更加理性、綠色的消費習慣,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力量。
技術賦能:
數字慈善重構消費生態
在數字化轉型的時代大潮中,大數據、云計算、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與慈善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,這為數字慈善打開了新的想象空間。它們通過精準匹配供需信息、優化資源配置、增強公眾參與感等方式,極大地拓寬了慈善事業的邊界。
在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,退休職工詹寧輝通過“時間銀行”APP累計積攢了630多個小時的志愿服務時長。這個由區塊鏈技術支撐的公益平臺,允許志愿者將服務時間兌換為養老機構折扣、健康體檢套餐等消費權益。目前全國已有47個城市接入該系統,累計志愿服務時長超800萬小時,相當于創造1.2億元隱性消費價值。某互聯網基金會開發的“AI助農”系統,通過算法分析消費大數據,為偏遠地區農戶規劃特色種植養殖方案,產品直供城市社區團購。廣州市番禺區通過“慈善番禺”小程序實現募捐、開票、項目反饋全流程線上化,注冊用戶超12.7萬,累計募資超2661萬元。
數字慈善的發展,提升了慈善活動的透明度、效率,使得慈善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時間和空間,而是成為一種隨時隨地可以參與的公共行為,進一步激發了全社會的慈善熱情和創新活力。數字技術的賦能正在消弭公益與商業的界限,當每個消費行為都能承載向善基因,市場經濟將呈現出更具人文關懷的發展樣態。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,《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》的出臺恰逢其時。它以消費為切入點,為慈善公益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持。(曾憲斌)